“青奥会期间市民少吸1750吨PM2.5”让谁尴尬?
这一连串数字不知是让人高兴,还是让人想哭。也不知是有关部门在炫耀成绩还是自打嘴脸,但不管怎样,这串数字应该让有关部门感到脸红。
有些部门平时放松监管,但搞突击应付检查等则有一套。青奥会期间,为了确保世界各国运动员的身体健康,为了让世界人民给南京有一个好的印象,南京青奥会空气质量保障组使出了浑身解数,保了空气质量,确实也取得了成绩。那么青奥会期间能保证空气质量每天都能达标,平时为什么就不能保证?青奥会期间市民是少吸了3764吨PM10和1750吨的PM2.5,平时让市民多吸了那么多的PM10和PM2.5,这是谁的责任?谁应该对此负责?青奥会之后是否会把青奥会期间少吸的“补”回来呢?
事实上,青奥会一结束,有关部门就已放松了空气质量的监管,南京空气质量从优良转为了污染。这说明有关部门存在着严重的不作为。
青奥会期间保障空气质量当然十分重要,不仅关乎世界各界运动员和官员的身体健康,也关乎到国家的形象。但日常的空气质量更重要,因为南京人民也是人,他们也需要身体的健康。毕竟外国来宾在这里只生活一段时间,而南京人民则天天都要在这里工作和生活。政府也要天天与人民群众打交道,如果不注重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,就是通过一些“特别措施”给外国来宾留下了好印象,那只会激起更多的民众的愤怒,失去了政府应有信心。因此,政府部门只有像对待青奥会期间对空气质量进行监控,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,这样的政府才是一个真正为民着想、对人民负责的政府,才是一个有公信力的政府。
其实,青奥会的实践证明,要确保空气质量还是有办法的,关键是有关部门愿不愿意去做,想不想真心去做。青奥会期间空气质量有过三次“危机”时刻,但都由于空气质量保障组提前采取应急措施控制本地污染源,通过包括工地停工、工业企业停产等方式顺利解除了“危机”。青奥会保障空气质量的经验既然为各地应对重污染状态提供借鉴,那么,平时一旦出现污染情况,是不是也应该采取一些“特别措施”,让一些工地暂时停工、企业暂时停产,从而确保空气质量呢?
有关部门吹嘘青奥会期间空气质量保障得如何如何好,这是广大民众不想听也是不希望听到的,因为这只能触及他们的伤痛,增加他们对政府的反感和不信任。他们*关心的是青奥会以后,自己身边的空气质量会怎么样?青奥会结束后,南京空气质量迅速从优良转为污染,这不得不让政府部门处于尴尬的境地。所以要想避免这种尴尬和难堪,只有真心为民,把突击变为日常监管同步,才能取信于民。